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但是,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梯形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初见成效。在今年创业板正式开市时,首批挂牌的28家企业中成都高新区占3家,总量仅次于北京,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56家高新区第4名,在全国40个出口加工区中综合排名第5。成都高新区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得益于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川省高层提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融资机制和运作方法,以便在全省推广。
成都高新区是怎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带着这个问题,《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梯形融资模式的提出者、成都高新区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博士。
破茧而出:在区位劣势中创造奇迹
位于中国西部的成都市,一不靠边二不靠海,没有任何区位优势。但成都高新区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综合实力名列全国高新区第4位。即便是受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成都高新区2008年仍实现产业增加值增长26%以上,成为成都市和四川省保增长的火车头。今年1-8月,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87亿元,同比增长3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8.6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工业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64.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同比增长29%。
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围绕产业抓发展,着力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境,抓好政务服务、企业增值服务和创新创业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要促进大量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不论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还是打造优良的产业环境,其必要条件都是要培育出一大批联系紧密、配套完善、充满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和产业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以,解决好困扰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成为园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而成都高新区正是运用梯形融资模式解决了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培育了一大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正是这批企业为成都高新区今后尖子企业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服务企业: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在梯形融资理论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区通过优化融资环境、改善税收政策与土地补贴模式,帮助企业增强自身积累,扩大内源融资规模,同时依托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融资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形成政府产业资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基本覆盖了中小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整个时期。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债权融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专门指定成都高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借款平台公司,担负园区中小企业贷款的组织、协调、统贷统还等一系列工作。几年下来,平台公司不断走访企业,帮助企业获得贷款,积累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资源,为高新区筛选拟上市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截至2008年年底,园区共有17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上市企业数量约占成都市的一半。成都高新区内的企业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所需资金。在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里,刚入驻的创业工作室可以免费利用已形成的软件公共技术主平台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创业风险,还有机会获得几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天使基金”无偿创业资金支持。
特别是以该模式为核心的金融超市“盈创动力”和规模达15亿元的银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分别带动100亿元和50亿元创投资本,这不仅是西部首个创业企业投融资增值服务平台,还将成为四川省打造西部风险投资中心的平台和基础,受到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做好创新创业的专业孵化服务,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园,建立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配套了创业辅导、风险投资、廉租公寓等服务措施,常年保持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00多家。
随着成片的中小企业的茁壮生长,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大为增强,配套能力不断完善,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显着加强。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例,今年上半年,新引进了阿里巴巴、埃森哲、亚马逊、完美时空等一批重大项目,项目落户数量同比增长27%。目前,园区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已达到520多家,软件工程师近3万人,培育了卫士通、任我行、音泰思、飞搏创、梦工厂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吸引了包括微软、IBM、SAP、赛门铁克等在内的一大批跨国公司,软件全球排名前20强中已有11家入驻,聚集了58家IC设计企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从2004年上千家中小企业年融资额仅几千万元,到2008年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担保贷款8亿元,“梯形融资模式”最直接最集中的价值在成都高新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地震后上市的首家企业卫士通和首批在创业板挂牌的硅宝科技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和典型。
政府角色:发挥融资主导作用
2003年,有着国外留学经历,又有在政府行政工作经历的汤继强调任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汤继强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 融资难。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爱迪斯的“企业生长周期理论”和政府管制经济学等理论,汤继强提出了新型融资模式的雏形,最终将其定位为梯形融资模式,并开始运用该模式探索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几年下来,不仅形成了理论体系,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8年下半年汤继强出版专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一书。
“当时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集中凸现,相关部门在融资过程中也开始逐步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我又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三项费’、技改经费、银行贴息等,分别掌握在科委(科技局)、发改委、经委各个部门手中,这些补贴性资金分散而无序,让我很困惑。”汤继强认为,“梯形融资模式”实际上是“捅破了蒙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一层纸”,让政府的引导也有了更明确的着力方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汤继强说,表面上是讲融资,但最根本的是社会趋于公平、公正,趋于民主、文明,趋于更加现代化以后我们要追求一种公平公正和社会进步。举例来说,大企业的融资能力很强,是因为我们过去资本市场的设计都是向大企业倾斜的。之所以后来发展创业板,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就是弥补在金融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汤继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绝不仅仅是金融界的事,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解决创新等方面贡献很大,中国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有海量的中小企业作为后备队,这样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梯形融资模式主要是解决目前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是基于政府视角的一种工作方法,是调动政府资源配置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一个企业的成长是由小变大的,有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扩张期的发展过程,政府只要按照企业的成长规律,重引导轻管理,就能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